2023年 6月13日9时45分,国际教育大讲堂第三期主题讲座在东教三楼第二报告厅拉开帷幕。为了打造学院文化,丰富学生校园生活,我们学院请到了中南民族大学何红一教授做“非遗剪纸与当代生活”的讲座及剪纸展演。出席本次国教大讲堂的领导和嘉宾有: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龙斌、副院长张欣、汉语教研室主任裴蓓、汉语教研室教师周肖肖。

讲座专家何红一教授现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,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为民间工艺美术家,还是文旅部,教育部举办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特聘教师。曾获湖北省首届少数民族文化政府奖,杰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、省级高校优秀女教师称号。何教授曾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做中国非遗与民间艺术讲座及剪纸展演,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、纽约中国总领馆、美国国会图书馆、美国哈佛大学,麻省理工学院等多处做民俗与艺术讲座及剪纸展演。

剪纸艺术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。在中国,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,交融于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,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,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。何教授主要围绕“什么是非遗剪纸”“非遗剪纸与当代生活的关系”和“非遗剪纸的传承与体验”三个板块为同学们讲解。
在“什么是非遗剪纸”板块中,何教授首先介绍了古代的剪刻雕镂的工具:剪与纸,接着又依次介绍了剪纸的各种不同的类型,其中最有趣的是立体剪纸。立体剪纸打破了传统剪纸平面造型的局限,丰富了剪纸的表现力。在讲解的过程中,何教授让周肖肖老师现场示范剪一个立体的“春”字,让同学们直观感受汉字的剪纸之美与立体之美。

在“非遗剪纸与当代生活的关系”这一板块,何教授讲到了中国剪纸的当代价值:传播优秀传统文化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越时空、超越国度、具有当代价值和永恒魅力的突出优势,同学们可以借助剪纸这一民间工艺,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性,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,并传播正面的中国形象。何教授以自己在国外进行讲授和交流的丰富经验为案例,说明剪纸是打开跨文化交流,宣传中国正面形象的优秀形式。
最后一个板块——“非遗剪纸的传承与体验”是大家最期待和兴奋的,因为何老师要带领大家现场动手进行剪纸体验。第一个要体验的是现场剪“中国结”。何教授表示,我们是国际教育学院,是沟通中外文化的一个学院,而“中国结”就有“沟通、联通”之意。在“中国结”中,无论以哪一个点为起点,最后都能回到这个起点,寓意在四通八达的连接当中相互联通交流。


来到体院的国教大讲堂,何教授也做了许多功课,她积极摸索剪纸与体育的创意结合,设计了一套“五环之花”。何老师在五瓣花的基础之上,设计了一些体育运动的剪纸小人,将两部分结合一起,完成了一套象征着力量与美的礼赞的作品。


何教授还鼓励同学要多体验,多观察,多发现,体会剪纸艺术的魅力。剪纸艺术是民间艺术,它与人民的生活结合紧密,是生活的也是艺术的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有一两样拿得出手的中华才艺技能,可以努力去尝试掌握剪纸这门“中华才艺”。何老师还带了她设计的剪纸披肩来到现场,让同学进一步体验剪纸的创意与美感。


最后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龙斌总结发言。院长对何教授的讲座进行了充分地肯定。他提到我们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断代的古老文明,我们也拥有着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——汉字,汉字不仅可以与书法联系起来,与剪纸的联系也非常紧密。他认为何红一教授不仅向我们讲授了非遗剪纸与当代生活的关系,更是用剪纸梳理了文字、图案和艺术三者之间的关系。龙院长表示作为非遗之一的剪纸,其文化与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,对于非遗剪纸的传承,不只是非遗传人的责任,更是当代后人应该发扬继承的。

国际教育学院作为武汉体育学院对外交流的窗口,在新时代背景下,会一如既往,面向世界,讲好中国故事,面向未来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本次讲座结合非遗剪纸和现代生活,内容丰富有趣,在何红一教授的讲授下,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深入了解到非遗剪纸的精神文化内涵,体会到了小剪纸背后的大乐趣。同学们纷纷表示以后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学习剪纸艺术,担起青年责任,面向世界,积极弘扬传统文化!

